2024/01/19
地方創生自立更生
地方創生不是單打獨鬥,而是公私合作的團隊藝術
陪伴與擾動,才能讓地方自力「更」生
地方創生要成功,不能只靠人、地之間情感的黏著,而需要靠理性的情況分析與資源投入才會長久,尤其「資源不是多就好,而是要適合。」劉主委進一步補充「過去臺中推動地方創生比較像是『單打獨鬥』,由區公所或市府自行推動,為了集結力量,在2020年成立地方創生專案管理平台,導入民間團隊的扎根,挖掘各地『創生』的可能性」。
有著更多的期待,市長盧秀燕對於地方創生也有自己的節奏,「因為地方創生不能急,所以我們需要像媽媽一樣的耐心陪伴,透過專管平台橫向整合產官學研社,不僅有助於爬梳潛力區,更能投對資源。」求準比快更重要。
像是剛獲得國發會工作會議審核通過,同意補助2千7百多萬元經費的石岡區地方創生計畫,便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,萬事皆備,才有能力接住東風。於此同時,臺中的地方創生也不只石岡,還有許多區域的創生種子正在萌芽中,透過市府及專管平台陪伴他們成長,提供關鍵養分,成為振興城鄉的力量。
地方創生的意義,在於找到突破現狀的力量。石岡,曾以其著名的水壩聞名,經爬梳地方紋理後,發現清晨與傍晚的風流穩定,有利發展熱氣球觀光,在市府與團隊多次的摸索與籌備,現已成為臺灣西部的熱氣球嘉年華熱點,交通地利加乘下,今年吸引超過20萬民眾參與,在清晨摸黑排隊,成為石岡的新風景。不只熱氣球,石岡更有香菇、東豐自行車綠廊、客家文化所形成的旅遊廊道,也讓民眾自然的親近,並深入了解這座低調的小山城。
除了山城,臺中的海線也有許多創生潛力點,例如大肚區有著臺中市現存唯一的書院-磺溪書院,昔日是大肚地區的文教中心,現在則為市定古蹟,吸引許多遊客到訪的文化景點;另外像是梧棲區的老街振興及老屋活化,期待透過改變,帶動地方觀光發展;大甲區的在地農業產品行銷及廟宇文化探索…等,都是希望能在文化保存、農業經濟這樣看似不相干的發展元素中,透過土地而相連的故事線中找到交集。協助地方梳理脈絡,走出適合在地自力「更」生的道路,發展才能長久及永續。
文章截至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107216